当冤人者蒙冤 ,人们在骂田莹的时候,究竟在骂什么?
最近只要打开社交软件就会被某件事包围,似乎每时每刻、每分每秒、每个群聊、每个人、每条消息都在明里暗里地说着某件事,某件权力错位、百姓头疼、无可奈何、没啥进展的事。
正当我头晕眼花、胸闷气短之时,突然在夹缝中看到一则消息,说当年钥匙扣案的公诉人在微博为她的律师丈夫喊冤。
好家伙,终于出现了一件和法律沾边的新鲜事。
为了不被某件事彻底淹没,我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拼命地浏览起与这条新闻有关的讯息。
事到如此,我觉得吐槽她也只是一种情绪宣泄,如若真的能够推动其他权力持有者反思,倒也算是一点进步。
不过自私刻在人的基因里,我一直对成年人会反思这件事表示怀疑,更不要说把控权力的人。
刀落在别人头上,你是依法办案;
刀落在自己头上,你才知道疼。
绝大多数能够引起舆论争议的案子,之所以离谱,往往就在于权力持有者用匪夷所思的解释学结论去反驳民众用朴素价值观就能判断对错的事儿。
现如今,再多的吐槽,对当年钥匙扣案的当事人来说都是隔靴搔痒,无济于事。
抛开法律共同体的“大目标”、“大价值”、“大理念”。无孔不入的宏观叙事,像流氓一样裹挟着你,准备把你的私域权利吃干抹净。
有位同仁在朋友圈写道“案卷太厚,法官没时间看案卷,于是法院直接选择相信检察官提交的案卷,而检察官又同理选择相信公安提交的案卷。缺少充分的研判,就成了公检法一条龙。如果再来一个本地律师不看卷,让你认罪认罚,基本上就废了。”
我在搜索引擎中输入法律共同体,映入眼帘的大多是律师同仁的文章,就像某种悲壮的单相思。
“我之前的人生经历非常简单,我曾经以为从案卷材料到法律条文就是我的整个世界,所有的正义都不会超出这个框架。”
田莹检察官这段话说得倒是出自肺腑,很是真诚。
如何能指望一张白纸去读懂一棵老树?
很多的权力持有人也只是司法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她们的人生不过是从学校、图书馆、家的三点一线变成单位、图书馆、家的三点一线,单调、苍白而浅薄。
有人说从专业刑辩律师中选拔公诉人和法官或许是一种不错的路径。
比起久居庙堂的法官检察官,律师似乎更能体会到人间疾苦,跳出机械司法的思维惯性。这倒是一个办法,但也许会陷入另一种围城。
往期回顾
作者:晓晖Fiona
95后、胡思乱想的法律民工
欢迎各位智者转发、关注
转载须联系作者开白